top of page

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公布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

Writer: Inno-Thought TeamInno-Thought Team

81%製造業仍未引入智能化方案應對新趨勢生產力局推七大建議煥發香港製造新動能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新型工業化 9月16日 於近月開幕的「新質生產力展館」公布聯同德勤中國開展的《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主要數據,針對研究香港製造業發展,包括製造業現況剖釋、相關政策參照、業界專家訪談、大灣區港資企業升級轉型項目分析及企業問卷調查等,讓社會各界了解香港製造業發展概況,共同探索製造業升級路徑、方向、挑戰及機遇,繼而提出七大行動建議煥發香港製造新動能。


(圖一)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 、德勤中國戰略與經濟諮詢合夥人江偉軒先生(右)在《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簡報會上,公布現時有81%受訪製造企業仍未引入智能化方案應對客製化新趨勢,並以「香港製造業發展策略 - 煥發香港製造新動能」為基礎,提出七大行動建議。


香港製造業發展概況及挑戰


香港製造業隨著經濟轉型,表面上已外流境外,但綜合調研結果顯示,部份香港製造企業的總部職能仍然留港,轉型成「製造服務業」。適逢國家2023年提出「新質生產力」,香港必須發展高質量的綠色製造業,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


現今香港製造業發展普遍面對以下四大挑戰 :


  1. 競爭日益激烈:市場激烈競爭甚至飽和使製造業面臨市場份額下滑、利潤擠壓的挑戰。

  2. 全球供應鏈重塑:供應鏈地點受技術要求,生產成本以及關稅等影響,使供應鏈及公司管理的難度提高。

  3. 小單量、客製化成新常態:近七成(69%)受訪企業認同款多量少是製造業新趨勢,企業需要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客製化挑戰傳統生產模式,香港可把握機會將此新趨勢變成機遇,發展新型製造模式。

  4. 可持續發展勢成新趨勢:67% 受訪企業已收到或預計會收到客戶要求,於製造過程中加入符合綠色化可持續發展標準。綠色製造或可持續發展成為必要課題。


德勤中國戰略與經濟諮詢合夥人江偉軒先生簡介研究結果時表示﹕「隨著新質生產力成為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全球發達經濟體也在布局國家級的產業化戰略,新一輪科技創新的熱潮將為香港製造業提供轉型升級發展機遇。為激發產業創新並增強生產力,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出金融、製造及研發、供應鏈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多管齊下支持製造業生態圈進一步發展。」


客製化、綠色化兩大新趨勢反映出香港高附加值總部職能


一、81%受訪製造企業仍未引入智能化方案應對客製化新趨勢

受訪企業中只有19%企業已引入智能化, 20%打算引入智能化,8%使用其他傳統方法(例如加強宣傳),高達53%企業表示沒有任何應對方法。數據反映雖然企業普遍認識到客製化小批量生產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仍然不足。


二、67%企業已收到或預計會收到客戶要求於製造過程中加入符合綠色化可持續發展標準

不論專家訪談及企業調查都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識及新趨勢,企業需要在生產過程中採用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技術和方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滿足越來越多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已成為製造業必要課題,綠色製造要求及服務範圍廣泛,涵蓋了多個領域和技術,包括能源管理與碳減排、國際可持續發展認證與培訓、ESG報告、鑒證與評級、綠色金融服務等。


三、高附加值總部職能於香港尚有發展空間

受訪的製造企業中,有部分將高附加價值的職能留港管理,例如研發、供應鏈管理和金融等。

在研發方面,有31%企業於香港進行技術和產品開發,而且僅有27%的製造企業有進行技術授權。供應鏈管理方面,47%的企業有於香港進行全球採購,46%對離港製造基地指揮部署。至於金融方面,59%的企業於香港進行資產管理和融資。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指出:「智能化方案是香港製造業發展的新路徑,我們鼓勵企業增值,並與大灣區以至其他內地市場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產業創新。香港需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企業在港設立總部,推動產業多元化。此外,綠色製造是未來全球製造業的發展趨勢,企業不僅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和聲譽,還可實現可持續優質業務發展。而全球製造業對綠色製造服務的需求將成為香港服務業的新增長點,所涵蓋的領域廣泛和技術需求龐大,擁有巨大商機。」


深度分析案例 總結「三大方向十大舉措」引領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深度分析逾1,300家港資企業成功升級轉型案例,總結企業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須邁向「三大方向十大舉措」,以實現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1. 方向一:開拓新型製造模式:

實行了數字化轉型

落實綠色製造

推動「智能微工廠」靈活生產


2. 方向二:發掘新增長引擎:

優化產品開發市場

拓展上下游產業鏈

專利商品化

生產技術商品化


3. 方向三:實現價值鏈轉型:

培育產品設計能力

建立品牌多元化策略

拓展產品或技術應用範疇


實例一:解碼數字綠色生產 傳統企業實現價值鏈轉型

某模具及注塑產品製造商香港總公司負責戰略及投資管理,財務、人事、創新研發和供應鏈等決策管理,發揮著香港總部經濟重要作用,於內地及東南亞均設有生產基地,追求以精湛的技術為客戶提供精密注塑部件及模具產品。為開拓新型製造模式,該公司成功從產品研發到量產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同時致力於打造綠色低碳工廠,生產符合國際標準和客戶企業社會責任要求的產品,目前已取得多項品質管理認證,並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公司在發掘新增長引擎方面拓展了上下游產業鏈,由傳統模具轉型為精密塑膠產品研發及生產。而實現價值鏈轉型的過程裏採納了「拉動式」生產,以每個訂單為起點,自動生成排產計劃,配套周邊設備、工藝要求、物料出單等,實現數據透明化。提升了產品設計能力、拓展產品和技術應用範疇。


實例二:啟動「智能微工廠」靈活模式 企業乘創新洪流全速前進

毛衣生產商善用香港特區政府「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建立數碼化全成型針織毛衣智能生產線,重點開拓新型製造模式。於現有廠房設立全新生產設備,從過去傳統生產線改為單元製造模式,作小批量多款式生產,有效提高現有生產空間產值,更可減少庫存及材料浪費,快速應對市場客製化的要求。生產線涵蓋產品設計、數碼模擬樣品、工程參數及編程至智能生產。產能可達至每日運作22小時,較目前生產線提升35%產能及減少40%生產成本。


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提七大行動建議 煥發香港製造新動能


綜合上述研究,要規劃香港未來製造業的發展策略,煥發香港製造新動能,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建議可分為「在港製造」、「總部職能中心」和「製造服務業」三個層次﹕


  1. 因地制宜發展「智能微工廠」﹕政府規劃適合重點行業的「智能微工廠」用地,並檢視現有工業用地及工廈,鼓勵企業善用創科資源,於香港發展綠色智能製造,提升空間單位產值,以敏捷新型製造模式發展客製化生產。「智能微工廠」亦能推進前沿科技研究,加快實現中試轉化、新產品研發及新技術落地。

  2. 強化香港總部職能﹕強化香港的總部職能是吸引高附加值企業留港的有效策略,政府提供稅務及投資優惠政策吸引高附加值的總部職能留港,包括技術及產品研發、知識產權管理、融資及資產管理、全球採購及離岸製造指揮中心等多元職能的企業。這將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運輸及創科中心的地位,同時成為國內企業的海外業務總部,推動跨境電商,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

  3. 培育知識產權產業﹕生產力局將與持份者合作加快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並建議特區政府推出及優化政策支持知識產權生態圈,涵蓋創作、應用、商業化、貿易及專業服務。這將有助於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4. 發展綠色製造服務﹕建立、加強及協調發展綠色製造相關服務,如綠色製造認證及管理、ESG合規、能源效率優化、綠色金融產品、碳中和認證及交易等,為本地、國內及海外市場提供一站式綠色製造服務,同時商會應鼓勵業界實行綠色製造,順應新趨勢。

  5. 加快招攬技術人才﹕政府強化現有人才輸入政策,引入具實踐經驗的多元化技術人才 ,除高端科研人才外,亦要引入具實踐經驗的多元化技術人才,並考慮在大學課程中包含實用型技術內容,以滿足製造業的人才需求。

  6. 創建製造業大模型﹕政府推進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製造業大模型ManufacturingGPT,結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為製造業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決方案。商會推動企業分享大數據以助訓練大模型,開放ManufacturingGPT 作為科研平台,加快本地智能製造技術發展。

  7. 推廣製造業新形象﹕企業善用政府創新科技資源,藉新型製造模式優化工廠環境,提供優質就職機會兼顧環保、職業安全等元素,導入遊戲化(Gamification)生產管理,配合各界持份者共同推廣,重塑製造業全新形象,吸引及培育年青人才入行。


黎總結時表示﹕「生產力局致力於喚醒香港製造的新活力,透過全港首個『新質生產力』展示平台,展示『香港有工業』、開展『香港製造』的新時代,引領香港成為未來製造業的典範。國家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化策略為我們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契機,科技創新將成為我們發展的引擎。透過改革和提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提升價值,將香港製造業的固有優勢將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研究於2024年3-7月期間進行,其中企業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288家本港從事製造業務的企業。有關調查報告可稍後於生產力局網站下載:https://www.hkpc.org/zh-HK/about-us/hkpc-publication/industry-support



 

延伸閱讀


Featured Event



Comments


connexion_panel_edited.jpg
CXO_8-in-1.png
subscribe_button.png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site is for reference only. While we have made every attempt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site has been obtained from reliable source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or omissions, or for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All information in this site is provided "as is", with no guarantee of completeness, accuracy, timeliness or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and without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warranties of performance, merchantability and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In no event will Ho Hon Asia Limited, its related partnerships or corporations, or the partners, agents or employees thereof be liable to you or anyone else for any decision made or action taken in reliance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site or for any consequential, special or similar damages, even if advised of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damages.
Certain links in this site connect to other websites maintained by third parties over whom we have no control.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s as to the accuracy or any other aspec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other websites.

2025 @ Inno-Thought and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